它无疑再次显示出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功能特性。
应该说这是一种非常正确的立场,但是如果走向极端的话,仍然会成为正确研究的障碍。[6] (第544页)胡适在《中国哲学史大纲》第八篇别墨中写道:古代本没有什么名家,无论哪一家的哲学,都有一种为学的方法。
理论框架和概念是否被研究者自身正确理解,能否得到读者的正确理解是一个问题,新的一轮生搬硬套和削足适履是更大的问题。在法家名思想这条线索上,应主要探讨《韩非子》关于名的学说,着重讨论名是如何成为专制政治之实用工具的。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等道家文献中也有许多与名相关的论述,但以道家思想为背景的黄老思想将名的政治思想发挥到了一个高度,所以应主要从黄老思想的角度展开考察。自从将名、辩与西方逻辑学相比附后,只要谈到名,似乎就只能从逻辑的角度出发。这种重视,甚至一度到了名者,圣人所以纪万物也。
如果说儒家的工作仅止于为对象给出毁誉、况谓之名,法家则不满足于此,法家正名的目的是为了付诸行动。事实上,先秦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史不能没有名这根线索。(《壹言》) 爱民,自然就要利民。
鞅曰:吾说公以霸道,其意欲用之矣。故曰安民可与行义,而危民易与为非,此之谓也。民之归仁也,犹水之就下(《孟子·离娄上》)。所谓义者,为人臣忠,为人子孝,少长有礼,男女有别。
(《论语·雍也》)只有如此建构起来的礼法制度,才是正当的。采纳他们的治国方略的皇朝亦然,秦朝就是如此。
礼法制度的这种历史变动,所根据的恰恰是儒家的正义原则: (三)时宜为上 孔子说过:君子义以为上。…… 罚行则民亲,赏行则民利。欲干孝公以帝王术,挟持浮说,非其质矣——坚持偏离儒家正道的异端浮说。今王发明惠,诸侯之士来归义者。
及至文、武,各当时而立法,因事而制礼。相反,商鞅对人们通常所说的义进行了批评: 仁者能仁于仁,而不能使人仁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,身死人手,为天下笑者,何也?仁义不施,而攻守之势异也。(《开塞》) 然而这里值得注意的是,他毕竟还是提出了自己对义的一种正面理解,即吾所谓利者,义之本也(当然,这也埋下了他后来之偏颇的伏笔,详下)。
三、作为商鞅变法根据的儒家正义原则 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,其实主要就是因为他在一定程度上坚持了儒家的正义原则。[18] 贾谊:《过秦论》,《贾谊集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。
一体之仁,则是更为本源的情境,也是更为高级的诉求,就是孔子所讲的泛爱(《论语·学而》)、韩愈所讲的博爱(《原道》[16])。众所周知,韩非出自荀门。
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,不法其故。(《画策》) 然而,这种历史哲学却是不能成立的,其要害是否定了儒家仁→义→礼奠基关系的普世性,三个时代之间竟呈现为一种毫无干系的断裂。综上所述,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:就仁→义→礼(仁爱精神→正义原则→礼法规范)的奠基关系而论,法家在一定程度上坚持了儒家的正义原则,这是其变法成功的保障。如果说商鞅、韩非确实出自儒家,那么,他们显然是儒家当中的这种辟儒、或孔子所说的小人儒(《论语·雍也》):丧失了儒学的精微、道本。因此,他说: 今世主皆欲治民,而助之以乱,非乐以为乱也,安其故而不窥于时也。(《荀子·解蔽》)荀子早已指出: 法不能独立,类不能自行,得其人则存,失其人则亡。
只是韩非走得太远了:荀子王霸兼行,韩非专讲霸道。赏施于民所义,则过不止。
孔子关于礼的思想有两个基本的方面:一方面是循礼守法的思想——克己复礼(《论语·颜渊》)。(《荀子·君道》) 然而商鞅正是由于不知法不能独立,最终背离了仁爱,那就不再是君子儒、而成为小人儒了,以至于无君子,则法虽具,……足以乱。
韩非与荀子的思想关联,正好是法家出自儒家的一个典型示例。(《靳令》) 他虽然说德生于力,但从他讲必得其心,故能用力的逻辑来看,根本上其实是德生于心。
但是,商鞅在这方面毕竟缺乏一种更为明确的深刻的理解。(《商君书·画策》)这是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。官设而莫之一,不可,故立君。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。
要之,在商鞅心目中,儒家的王道还是最高的。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。
并且第四次更是等而下之,只谈强国之术,满足秦公的富国强兵(《壹言》)之欲。(三)从《艺文志》《天下》看法家与儒家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,倒是汉儒对于法家的态度值得我们给予充分注意。
[14] 黄玉顺:《中国正义论纲要》,《四川大学学报》2009年第5期。当此之时也,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,其道亲亲而爱私。
[7] 班固:《汉书》,中华书局1962年版。总之,强国就是做到国无怨民:国无怨民曰强国:兴兵而伐,则武爵武任必胜。由此可见,商鞅游说秦孝公时之所以暂且回避王道、专谈霸道,显然是寄希望于孔子的一种设想:齐一变,至于鲁。(《君臣》)这也正是儒家所说的亲亲的表现。
(《非十二子》)(3)强国有道,崇法尚壹:其法治,其佐贤,其民愿,其俗美,而四者齐,夫是之谓上一。关于秦朝采用法家思想,为什么得天下而成功,守天下而失败,贾谊著名的《过秦论》已有非常深刻的分析: 然秦以区区之地,致万乘之势,序八州而朝同列,百有余年矣,然后以六合为家,崤函为宫。
故夫名分定,势治之道也。……,刑戮相望于道,而天下苦之。
无奈秦王不感兴趣,第三次才退而求其次,只谈霸道。根据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的记载: 孝公既见卫鞅,语事良久,孝公时时睡,弗听。
上一篇:霍利Vs大小克可各赚2000万
下一篇:梅威瑟在拉斯维加斯被逮捕